close







何謂[新路戲][福路戲][白字戲][內臺戲][外臺戲]?




立即點擊


何謂[新路戲][福路戲][白字戲][內臺戲][外臺戲][金光布袋戲]?只須簡單清楚說明~謝謝各位大家唷~





◎戲曲唱腔 戲曲是北管的主要曲目,分為「扮仙戲」、「古路戲」以及「新路戲」。多數扮仙戲的唱腔,與崑曲中的北曲相同;新路戲唱腔,分為西皮、二黃,與京戲(平劇)屬於同一個系統。因此,從整個中國傳統戲曲的觀點來說,兩者在北管中並不是特色樂曲。古路戲的主要唱腔,則有彩板、平板、緊中慢、慢中緊、流水(又稱為「二凡」),這些唱腔的曲情都頗為高亢,是北管音樂的特色樂曲。 ◎臺灣的亂彈(北管)戲大約可分為「福路」與「西路」兩個系統,這主要是根據聲腔來分的。西路系統以皮黃腔為主,吹撥腔為輔,與京劇相近,主奏胡琴是吊規仔(近似京胡);福路系統的聲腔源流屬於以「二凡」、「三五七」等腔調為主的「亂彈腔系」,主奏胡琴是椰胡,因共鳴箱為椰子殼所製而得名,又稱提弦、殼仔弦。臺灣的亂彈戲被稱為「京劇在鄉下的表哥」,其實是指西路戲而言,它的唱腔音樂雖然不乏皮黃腔的樸素風貌,但跟京劇的相似性還是太過明顯,比較缺乏特色。反之,福路戲被認為是真正道地的「亂彈」,它作為清初亂彈腔系向南傳播的一個支脈,在海峽彼岸已經很難找到音樂類似的劇種,即使是跟血緣最近的廣東西秦戲「正線」系統相比,福路戲中諸板式的唱法也跟西秦戲大異其趣,因此,在臺灣民間流傳近兩百年的福路戲,可以稱得上是個獨一無二、彌足珍貴的劇種。 福路戲中因為有【平板】、【疊板】等從曲牌體過渡到板腔體的板式,在寫作曲詞時便不能都以整齊的七字、十字句去套,而是要先決定板式後,依據其句格去寫詞。 ◎白字戲:戲曲劇種,又稱“海陸豐白字”、“南下白字”。海參行于廣東海豐、陸豐、潮汕和福建南部一帶。屬明代潮調,泉腔系統的古老劇種之一。接受南戲,弋腔的影響並吸收當地民間藝術而形成。用海陸豐方言演唱。音樂以聯曲體為主。也吸收板腔體的上下句形式,角色行當分生、旦、占、末、婆、淨、醜等七行,傳統劇目以八大連戲最著名,優秀劇目《思兄訪友》《白鶴寺》《珍珠記》等。 ◎「金光布袋戲」是由民國29年代末期,轟動一時的少林「拳頭戲」,逐步發展而成。「亦宛然」李天祿以「南少林」章回小說,改編為布袋戲表演戲碼,劇中,「南少林」在至善禪師領導的方世玉、洪熙官、胡惠乾等少年英雄與峨嵋派白眉道人……等清廷鷹犬展開對抗,精采的拳頭武術再加上反清復明的悲壯情節,一推出便轟動全台灣,場場觀眾爆滿。 不過,連演數年後,因續集小說來源難以為繼,李天祿便聘請專業排戲先生來編排劇情,主角的武功也由練「拳術」的「金鐘罩」、「鐵布杉」,發展為練有絕世神功,成為「金剛不壞之身」。為烘托「金剛不壞之身」神光的特質,初期採用彩色布條一旁搖動,顯示神光飽滿,後期則直接以七彩燈光、炮火來展現神功威力,大家便以這種表現「金剛不壞神功」及聲光閃閃的布袋戲,稱為「金剛戲」或「金光戲」。一般多稱為「金光戲」。 民國39年代後,排戲先生吳天來,陳明華……等,更將「金光戲」的編導推向另一個境界:故事情節跳脫傳統,主角多擁有「三花聚頂」、「五氣朝元」,擁有數百年功力的仙道練氣士,這些練氣士多稱為「先覺」(仙角),每位先覺的法號、名稱,都要光怪離奇,引人注意:「霹靂天地雷-乾坤怪世祖」、「孤星獨行俠-半月明」、「吸血斷魂-鬼蜘蛛」……。 民國40、50年代,「金光戲」的主要表演場地是「內台」的大小戲院,為適應室內場地與新劇情,「金光戲」有了革命性的改變: (一) 為使戲院後排觀眾也能看清楚戲偶,戲偶的造型加大(約由一尺多擴大到兩尺半),而且為配合劇情需要,打破傳統造型分類,開創出奇形異狀的各式新偶頭。 (二) 用具有上、中、下三層的彩繪宮殿、閣樓、山水立體布景戲台取代傳統戲台。 (三) 以中國傳統、西洋音樂或電影主題曲為配樂取代傳統的現場鑼鼓樂。 (四) 用七彩燈光、炮火製造炫目、火爆的聲光效果。 2006-06-18 00:46:29 補充: ◎內台歌仔戲—野台歌仔戲受到觀眾歡迎,於是聰明的生意人,紛紛選擇名劇團,紿予技術改良,如布景、燈光、機關效果,並充實劇本內容,演出方式不再是自由欣賞,而是營利經營—要看歌仔戲,自己買票。台灣光復後是內台戲之興盛期,通常某戲團公演時,會以廣告車沿街廣播、發宣傳單,演員著戲服坐在卡車上沿街遊行,配上文武場音樂,謂之「踩街」。「古冊戲」依據各朝歷史演義改編而成,劇情以中國歷代國家大事為主題, 內容大都描述各朝代的政績.史實.征戰或保家衛民之事, 戲中主角大多是歷代開國功臣名將或捍衛江山之忠誠烈士。 2006-06-18 00:47:45 補充: 「胡撇仔戲」,由opera一字的日語讀音而來,根據謝筱玫〈胡撇仔及其歷史源由〉一文(《中外文學》2002年5月號),具有「濃厚的綜藝特質與效果」、「寫實的表演手法」、「著重象徵手法的意象劇場」、「通俗的劇情」等內在與外顯的特質。這種表演形式繁榮於1950年代的台灣社會,原先指的是跳脫正統戲曲規範的一種獨特表演風格,這個詞的涵義隨著時代的演進與使用者的引申,慢慢有了新的詞變:「胡」字原有胡來、不依規範之意,「撇」字原有拋開、清除之意(denote),「仔」在台語當中,多半當語氣助詞,沒有太多的意義,「戲」指的當然就是戲劇表演。





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??http://*****白字戲,不是只有海陸豐有,中國許多地方都有白字戲,隨著時代、地方的不同,白字戲的定義也有所不同。台灣的北管也有北管白字戲,南管也有南管白字戲。不要抓到相同「白字戲」三個字,以為這就是白字戲了!


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,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


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060611000013KK18225

88E0693A3CBA8205
arrow
arrow

    百萬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