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點擊


標題

台灣早期的生活


問題


台灣早期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文化以及當時一般民眾的普遍心態是如何呢?更新:大家寫的都很好不過可不可以以條列式的方式表達例如:政治:?????經濟:?????社會文化:?????心態:?????


最佳解答


經濟 : 早期 台灣因為科技不發達 大家的工作乎都一樣 有錢人也非常的少 而且 早期的地主 都非常的小氣 因為 那些跟地主租地的農民 辛辛苦苦的種田 最後卻只有得到一點點的收成 剩下的都給地主 於是 政府看不下去了 政府就提出了[375減租]的政策 政府提出政策後 就把第主的地都買來 然後送給農民 政府的條件是 這些農民要把每年的收成 分一些給政府 當作是租金 然後剩下的都是農民的 而剩下的這些地主 政府就叫他們用自己賺的錢去開工廠 當老闆!!! 然後再叫一些農民去當工廠的員工 這樣 台灣又更加進步了!!! 從明末鄭成功領軍東來算起,漢人移居台灣不過三百三十多年的歷史,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滿清政府的統治之下。若將台灣的歷史從今天往前推算一百年,正好是滿清末期,日本領台前夕。所以這一百年正是台灣政治﹑社會變化最劇烈的時期 還有一些在這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405120703389 希望能夠幫到你


其他答案


17世紀以前圖片參考:http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thumb/c/c6/%E5%8F%B0%E7%81%A3%E5%9C%B0%E5%9C%96.jpg/180px-%E5%8F%B0%E7%81%A3%E5%9C%B0%E5%9C%96.jpg圖片參考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skins-1.5/common/images/magnify-clip.png16世紀的台灣古地圖主條目:台灣史前時期最早定居在台灣的原住民,其文化與海洋息息相關。據中華民國行政院的資料,以及語言學和人類學的一些研究,台灣原住民與太平洋區域住民(如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菲律賓、玻里尼西亞等地)的語言同屬於南島語系(也稱「印度尼西亞語系」),而中國華南地區並不屬於南島語系。由人類學及古文化的角度,台灣原住民的缺齒、紋身、口琴、卉服、織貝、腰機紡織、貫頭衣、親族外婚、父子連名、年齡分級、老人政治、鳥占、出草(獵首)、靈魂崇拜、室內葬等特徵,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的特質。《三國志》記載三國時代吳國曾指派軍隊登陸夷洲,《隋書》則有隋煬帝派兵攻打流求國的記載。但目前還欠缺考古學的證據可確認夷洲與流求國的真實位置,學者間也沒有一致的意見,只能當做研究古代台灣的一種參考而已。若想進一步予以論斷,必得重新覓取明確的資料才有可能(參:夷洲、流求國)參考資料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5%8F%B0%E7%81%A3&variant=zh-tw#.E6.94.BF.E6.B2.BB台灣早期的政治一八九五年,臺灣總督府成立後,以總督為軍事、行政首長。翌年,日本政府以台灣為新取得之殖民地,採不平等待遇,歧視臺人,發布「法律第六十三號」(簡稱「六三法」),採委任立法制度,授權臺灣總督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。臺灣總督為最高長官,擁有人事任免權、法院管轄權及高臺灣陸海軍統率權,可以說總攬行政、立法、司法及軍事大權。一八九五年,臺灣總督府成立後,以總督為軍事、行政首長。翌年,日本政府以台灣為新取得之殖民地,採不平等待遇,歧視臺人,發布「法律第六十三號」(簡稱「六三法」),採委任立法制度,授權臺灣總督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。臺灣總督為最高長官,擁有人事任免權、法院管轄權及高臺灣陸海軍統率權,可以說總攬行政、立法、司法及軍事大權。日本殖民統治初期,總督府為了鎮壓武裝抗旦勢力和維持治安,不斷擴充警力,建立遍布全臺嚴密的警網和充分的警力;同時,也不斷擴大警察的職權,而至於無所不管。關於警察的職權如下:一、執行法律和維護公共秩序。例如監視公共集會、審理小刑案、取締吸食鴉片、管理當鋪等。二、協助地方政府處理一般行政事務。例如協助宣傳政命、收稅、管理戶籍、普查戶口等。★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執行勤務的警察三、管理原住民部落。總之,地方行政是以警察為中心,幾乎任何事務都有警察介入,警察強有力地控制臺灣社會,以令人畏懼的權威處理和干預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,因此,被稱為「典型的警察政治」。經濟、經濟發展基礎的建立日本殖民統治初期,總督府為了配合日本的經濟發展,積極展開各項經濟改革和建設工作:一、改革土地制度查明耕地面積,重新確定土地所有權,使田賦稅收大增。二、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制度比照日本國內制度,統一發行新貨幣和製造新度量衡器。三、交通建設在各地普遍設立郵便局,辦理郵政、電報、電話業務。修築可通行汽車的公路,完成基隆到高雄的縱貫鐵路,改善臺灣各地之間的交通運輸。整建基隆港和高雄港成為現代化設備的大港,萬噸巨輪可自由進出。此外,拆除部分媽宮城(今澎湖馬公),興建馬公港。四、人口調查一九零五年,實施臺灣歷史上第一次的人口調查,全台約三百一十萬人;自一九一五年起每隔五年定期普查一次,確實掌握台灣人口實況.農業改革日本殖民統治不久,總督府確立「農業臺灣、工業日本」的政策,將臺灣當作稻米和蔗糖的生產地,積極推動農業改革工作:一、在各地設立農業研究機構,提供新品種、新化學肥料,及教導新耕作技術。二、在各地成立農會,負責推廣新品種和新農業技術,灌輸農民農業新知,以及辦理農業貸款等。三、興修水利工程,使耕地灌溉面積大增,其中最著名的為八田與一設計建造的嘉南大圳,灌溉面積達十五萬甲。在農業改革下,水田面積和二熟稻作的水田不斷增加,稻米產量呈激增之勢,尤其是一九二二年蓬萊米培植成功,更為臺灣稻米生產帶來劃時代的進展。在總督府強制推廣下,蓬萊米的種植迅速普及全臺,稻米產量大增,且大量輸往日本。臺灣為蔗糖的主要產地,因此,總督府致力於改革臺灣糖業,以供應日本國內之需求。甘蔗生產過程經改良後,單位面積產量大增,蔗作面積也擴大。製糖業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,其產量不斷增加,最多時年產量接近一五零萬公噸,使臺灣成為世界的糖業王國之一。工業化的進展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經濟以農業為重心,工業則長期依附農業,而以農產加工業為主一九二零年代起,配合日本以華南、南洋為侵略目標的南進政策之需,總督府在臺灣推動工業化政策,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基本工業,使臺灣成為日本南進的補給基地。工業化的結果,除農產加工業繼續發展外,化學、金屬、機械工業等重化工業顯著地成長,臺灣轉型為半農業半工業社會。台灣早期的社人口的激增日本殖民統治時期,由於總督府有效地防治熱帶傳染病、加強公共衛生,以及改善交通、產業、教育等,臺灣人口長期維持高出生率,以及死亡率大幅降低,因此,人口數不斷增加。一八九六年,人口數約三百六十萬人,至一九四三年,增為約六百六十萬人(含在臺日人),足足增加一倍半,增加速度居全世界之首位。放足斷髮的普遍一九零零年,黃玉階首先倡組「臺北天然足會」。其後,各地有識之士紛紛成立「解纏會」、「斷髮會」或「風俗改良會」,以身作則,鼓吹放足斷髮。十餘年間,逐漸掀起熱潮。按著,總督府趁勢利用保甲制度,全面推動放足斷髮,在警察監督下,保正、甲長至各戶調查仍保留纏足辮髮人數,限期實行放足斷髮,或舉辦集體放足斷髮大會、慶祝會等,以倡導改革風氣。最後,達到普遍放足斷髮的目標。太多了不及敘述你可參考http://contest.ks.edu.tw/%7Etaiwan/main.htm台灣史參考資料:台灣演義


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,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


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070207000010KK11127

644CE8212EFF86E9
arrow
arrow

    百萬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